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Java集合详解2:LinkedList和Queue
阅读量:6855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6

本文共 10790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5 分钟。

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,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。 https://blog.csdn.net/a724888/article/details/80275501

这位大侠,这是我的公众号:程序员江湖。

分享程序员面试与技术的那些事。 干货满满,关注就送。
这里写图片描述

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LinkedList和Queue,以及Stack的源码。

具体代码在我的GitHub中可以找到

喜欢的话麻烦star一下哈

文章首发于我的个人博客:

更多关于Java后端学习的内容请到我的CSDN博客上查看:

我的个人博客主要发原创文章,也欢迎浏览

本文参考

概述

LinkedList与ArrayList一样实现List接口,只是ArrayList是List接口的大小可变数组的实现,LinkedList是List接口链表的实现。基于链表实现的方式使得LinkedList在插入和删除时更优于ArrayList,而随机访问则比ArrayList逊色些。

LinkedList实现所有可选的列表操作,并允许所有的元素包括null。

除了实现 List 接口外,LinkedList 类还为在列表的开头及结尾 get、remove 和 insert 元素提供了统一的命名方法。这些操作允许将链接列表用作堆栈、队列或双端队列。

此类实现 Deque 接口,为 add、poll 提供先进先出队列操作,以及其他堆栈和双端队列操作。

所有操作都是按照双重链接列表的需要执行的。在列表中编索引的操作将从开头或结尾遍历列表(从靠近指定索引的一端)。

同时,与ArrayList一样此实现不是同步的。

(以上摘自JDK 6.0 API)。

源码分析

定义

首先我们先看LinkedList的定义:

public class LinkedList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
implements List
, Deque
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 从这段代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LinkedList继承AbstractSequentialList,实现List、Deque、Cloneable、Serializable。其中AbstractSequentialList提供了 List 接口的骨干实现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现受“连续访问”数据存储(如链接列表)支持的此接口所需的工作,从而以减少实现List接口的复杂度。Deque一个线性 collection,支持在两端插入和移除元素,定义了双端队列的操作。

属性

在LinkedList中提供了两个基本属性size、header。

private transient Entry header = new Entry(null, null, null);

private transient int size = 0;
其中size表示的LinkedList的大小,header表示链表的表头,Entry为节点对象。

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
{ E element; //元素节点 Entry
next; //下一个元素 Entry
previous; //上一个元素 Entry(E element, Entry
next, Entry
previous) { this.element = element; this.next = next; this.previous = previous; }} 上面为Entry对象的源代码,Entry为LinkedList的内部类,它定义了存储的元素。该元素的前一个元素、后一个元素,这是典型的双向链表定义方式。

构造方法

LinkedList提供了两个构造方法:LinkedList()和LinkedList(Collection

增加方法

add(E e): 将指定元素添加到此列表的结尾。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    addBefore(e, header);        return true;    }      该方法调用addBefore方法,然后直接返回true,对于addBefore()而已,它为LinkedList的私有方法。private Entry
addBefore(E e, Entry
entry) { //利用Entry构造函数构建一个新节点 newEntry, Entry
newEntry = new Entry
(e, entry, entry.previous); //修改newEntry的前后节点的引用,确保其链表的引用关系是正确的 newEntry.previous.next = newEntry; newEntry.next.previous = newEntry; //容量+1 size++; //修改次数+1 modCount++; return newEntry; }

在addBefore方法中无非就是做了这件事:构建一个新节点newEntry,然后修改其前后的引用。

LinkedList还提供了其他的增加方法:

add(int index, E element):在此列表中指定的位置插入指定的元素。  addAll(Collection
c):添加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到此列表的结尾,顺序是指定 collection 的迭代器返回这些元素的顺序。 addAll(int index, Collection
c):将指定 collection 中的所有元素从指定位置开始插入此列表。 AddFirst(E e): 将指定元素插入此列表的开头。 addLast(E e): 将指定元素添加到此列表的结尾。

移除方法

remove(Object o):从此列表中移除首次出现的指定元素(如果存在)。该方法的源代码如下:public boolean remove(Object o) {        if (o==null) {            for (Entry
e = header.next; e != header; e = e.next) { if (e.element==null) { remove(e); return true; } } } else { for (Entry
e = header.next; e != header; e = e.next) { if (o.equals(e.element)) { remove(e); return true; } } } return false; }

该方法首先会判断移除的元素是否为null,然后迭代这个链表找到该元素节点,最后调用remove(Entry e),remove(Entry e)为私有方法,是LinkedList中所有移除方法的基础方法,如下:

private E remove(Entry
e) { if (e == header)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(); //保留被移除的元素:要返回 E result = e.element; //将该节点的前一节点的next指向该节点后节点 e.previous.next = e.next; //将该节点的后一节点的previous指向该节点的前节点 //这两步就可以将该节点从链表从除去:在该链表中是无法遍历到该节点的 e.next.previous = e.previous; //将该节点归空 e.next = e.previous = null; e.element = null; size--; modCount++; return result; }

其他的移除方法:

clear(): 从此列表中移除所有元素。  remove():获取并移除此列表的头(第一个元素)。  remove(int index):移除此列表中指定位置处的元素。  remove(Objec o):从此列表中移除首次出现的指定元素(如果存在)。  removeFirst():移除并返回此列表的第一个元素。  removeFirstOccurrence(Object o):从此列表中移除第一次出现的指定元素(从头部到尾部遍历列表时)。  removeLast():移除并返回此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。  removeLastOccurrence(Object o):从此列表中移除最后一次出现的指定元素(从头部到尾部遍历列表时)。

查找方法

对于查找方法的源码就没有什么好介绍了,无非就是迭代,比对,然后就是返回当前值。  get(int index):返回此列表中指定位置处的元素。  getFirst():返回此列表的第一个元素。  getLast():返回此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。  indexOf(Object o):返回此列表中首次出现的指定元素的索引,如果此列表中不包含该元素,则返回 -1。  lastIndexOf(Object o):返回此列表中最后出现的指定元素的索引,如果此列表中不包含该元素,则返回 -1。

Queue

Queue接口定义了队列数据结构,元素是有序的(按插入顺序),先进先出。Queue接口相关的部分UML类图如下:

image

DeQueue

DeQueue(Double-ended queue)为接口,继承了Queue接口,创建双向队列,灵活性更强,可以前向或后向迭代,在队头队尾均可心插入或删除元素。它的两个主要实现类是ArrayDeque和LinkedList。

ArrayDeque (底层使用循环数组实现双向队列)

创建

public ArrayDeque() {   // 默认容量为16   elements = new Object[16];}public ArrayDeque(int numElements) {   // 指定容量的构造函数   allocateElements(numElements);}private void allocateElements(int numElements) {        int initialCapacity = MIN_INITIAL_CAPACITY;// 最小容量为8        // Find the best power of two to hold elements.        // Tests "<=" because arrays aren't kept full.        // 如果要分配的容量大于等于8,扩大成2的幂(是为了维护头、尾下标值);否则使用最小容量8        if (numElements >= initialCapacity) {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= numElements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|= (initialCapacity >>>  1)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|= (initialCapacity >>>  2)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|= (initialCapacity >>>  4)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|= (initialCapacity >>>  8)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|= (initialCapacity >>> 16);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++;            if (initialCapacity < 0)   // Too many elements, must back off                initialCapacity >>>= 1;// Good luck allocating 2 ^ 30 elements        }        elements = new Object[initialCapacity];    }

add操作

add(E e) 调用 addLast(E e) 方法:public void addLast(E e) {   if (e == null)    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"e == null");   elements[tail] = e; // 根据尾索引,添加到尾端   // 尾索引+1,并与数组(length - 1)进行取‘&’运算,因为length是2的幂,所以(length-1)转换为2进制全是1,   // 所以如果尾索引值 tail 小于等于(length - 1),那么‘&’运算后仍为 tail 本身;如果刚好比(length - 1)大1时,   // ‘&’运算后 tail 便为0(即回到了数组初始位置)。正是通过与(length - 1)进行取‘&’运算来实现数组的双向循环。   // 如果尾索引和头索引重合了,说明数组满了,进行扩容。   if ((tail = (tail + 1) & (elements.length - 1)) == head)      doubleCapacity();// 扩容为原来的2倍}addFirst(E e) 的实现:public void addFirst(E e) {   if (e == null)    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"e == null");   // 此处如果head为0,则-1(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)与(length - 1)进行取‘&’运算,结果必然是(length - 1),即回到了数组的尾部。   elements[head = (head - 1) & (elements.length - 1)] = e;   // 如果尾索引和头索引重合了,说明数组满了,进行扩容   if (head == tail)      doubleCapacity();}

remove操作

remove()方法最终都会调对应的poll()方法:    public E poll() {        return pollFirst();    }    public E pollFirst() {        int h = head;        @SuppressWarnings("unchecked") E result = (E) elements[h];        // Element is null if deque empty        if (result == null)            return null;        elements[h] = null;     // Must null out slot        // 头索引 + 1        head = (h + 1) & (elements.length - 1);        return result;    }    public E pollLast() {        // 尾索引 - 1        int t = (tail - 1) & (elements.length - 1);        @SuppressWarnings("unchecked") E result = (E) elements[t];        if (result == null)            return null;        elements[t] = null;        tail = t;        return result;    }

image

PriorityQueue(底层用数组实现堆的结构)

优先队列跟普通的队列不一样,普通队列是一种遵循FIFO规则的队列,拿数据的时候按照加入队列的顺序拿取。 而优先队列每次拿数据的时候都会拿出优先级最高的数据。

优先队列内部维护着一个堆,每次取数据的时候都从堆顶拿数据(堆顶的优先级最高),这就是优先队列的原理。

add,添加方法
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    return offer(e); // add方法内部调用offer方法}public boolean offer(E e) {    if (e == null) // 元素为空的话,抛出NullPointerException异常      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();    modCount++;    int i = size;    if (i >= queue.length) // 如果当前用堆表示的数组已经满了,调用grow方法扩容        grow(i + 1); // 扩容    size = i + 1; // 元素个数+1    if (i == 0) // 堆还没有元素的情况        queue[0] = e; // 直接给堆顶赋值元素    else // 堆中已有元素的情况        siftUp(i, e); // 重新调整堆,从下往上调整,因为新增元素是加到最后一个叶子节点    return true;}private void siftUp(int k, E x) {    if (comparator != null)  // 比较器存在的情况下        siftUpUsingComparator(k, x); // 使用比较器调整    else // 比较器不存在的情况下        siftUpComparable(k, x); // 使用元素自身的比较器调整}private void siftUpUsingComparator(int k, E x) {    while (k > 0) { // 一直循环直到父节点还存在        int parent = (k - 1) >>> 1; // 找到父节点索引,等同于(k - 1)/ 2        Object e = queue[parent]; // 获得父节点元素        // 新元素与父元素进行比较,如果满足比较器结果,直接跳出,否则进行调整        if (comparator.compare(x, (E) e) >= 0)             break;        queue[k] = e; // 进行调整,新位置的元素变成了父元素        k = parent; // 新位置索引变成父元素索引,进行递归操作    }    queue[k] = x; // 新添加的元素添加到堆中}

image

poll,出队方法

public E poll() {    if (size == 0)        return null;    int s = --size; // 元素个数-1    modCount++;    E result = (E) queue[0]; // 得到堆顶元素    E x = (E) queue[s]; // 最后一个叶子节点    queue[s] = null; // 最后1个叶子节点置空    if (s != 0)        siftDown(0, x); // 从上往下调整,因为删除元素是删除堆顶的元素    return result;}private void siftDown(int k, E x) {    if (comparator != null) // 比较器存在的情况下        siftDownUsingComparator(k, x); // 使用比较器调整    else // 比较器不存在的情况下        siftDownComparable(k, x); // 使用元素自身的比较器调整}private void siftDownUsingComparator(int k, E x) {    int half = size >>> 1; // 只需循环节点个数的一般即可    while (k < half) {        int child = (k << 1) + 1; // 得到父节点的左子节点索引,即(k * 2)+ 1        Object c = queue[child]; // 得到左子元素        int right = child + 1; // 得到父节点的右子节点索引        if (right < size &&            comparator.compare((E) c, (E) queue[right]) > 0) // 左子节点跟右子节点比较,取更大的值            c = queue[child = right];        if (comparator.compare(x, (E) c) <= 0)  // 然后这个更大的值跟最后一个叶子节点比较            break;        queue[k] = c; // 新位置使用更大的值        k = child; // 新位置索引变成子元素索引,进行递归操作    }    queue[k] = x; // 最后一个叶子节点添加到合适的位置}

image

remove,删除队列元素

public boolean remove(Object o) {    int i = indexOf(o); // 找到数据对应的索引    if (i == -1) // 不存在的话返回false        return false;    else { // 存在的话调用removeAt方法,返回true        removeAt(i);        return true;    }}private E removeAt(int i) {    modCount++;    int s = --size; // 元素个数-1    if (s == i) // 如果是删除最后一个叶子节点        queue[i] = null; // 直接置空,删除即可,堆还是保持特质,不需要调整    else { // 如果是删除的不是最后一个叶子节点        E moved = (E) queue[s]; // 获得最后1个叶子节点元素        queue[s] = null; // 最后1个叶子节点置空        siftDown(i, moved); // 从上往下调整        if (queue[i] == moved) { // 如果从上往下调整完毕之后发现元素位置没变,从下往上调整            siftUp(i, moved); // 从下往上调整            if (queue[i] != moved)                return moved;        }    }    return null;}

先执行 siftDown() 下滤过程:

image

再执行 siftUp() 上滤过程:

image

总结和同步的问题

1、jdk内置的优先队列PriorityQueue内部使用一个堆维护数据,每当有数据add进来或者poll出去的时候会对堆做从下往上的调整和从上往下的调整。

2、PriorityQueue不是一个线程安全的类,如果要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,可以使用 PriorityBlockingQueue 这个优先阻塞队列。其中add、poll、remove方法都使用 ReentrantLock 锁来保持同步,take() 方法中如果元素为空,则会一直保持阻塞。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6月23日云栖精选夜读:重磅!阿里妈妈首次公开自研CTR预估核心算法MLR
查看>>
《Hadoop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》——1.4节数据挖掘建模过程
查看>>
重拾开始菜单的 Windows 9
查看>>
2016 最常见密码排行榜出炉 “123456”稳稳上榜
查看>>
《OpenStack云计算实战手册(第2版)》一1.9 配置服务的租户和服务的用户
查看>>
Python控制多进程与多线程并发数
查看>>
《容器技术系列》一2.3 Docker命令执行
查看>>
《HTML5游戏编程核心技术与实战》一2.4 坐标变换
查看>>
《互联网产品设计》一2.5 写代码,让产品可以使用
查看>>
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在哪里?
查看>>
最新版AlphaGo(Master)的60胜预示着人类将是一种过时的算法?
查看>>
美使馆9年pm2.5数据分析:雾霾到底是不是加重了?
查看>>
《嵌入式Linux开发实用教程》——4.3 块设备驱动
查看>>
《Maven官方文档》POM文件(二)
查看>>
Apache Storm 官方文档 —— 配置开发环境
查看>>
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: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. 2.5 为真正发挥大数据威力做好储备...
查看>>
如何通过 MySQL 的二进制日志恢复数据库数据
查看>>
【科普】数字货币的基石--区块链
查看>>
深入实践Spring Boot1.2.1 使用Maven新建项目
查看>>
Request、Request.Params、Request.QueryString、Request.form的区别
查看>>